>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动态>>正文内容
思政课教研部组织红色之旅踏访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点击数:

            七月流火。2011年的7月因中国共产党90华诞而分外如火如荼。为纪念建党90周年,7月2日至3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开展了以“变化在眼前,希望在心中”为主题的红色之旅踏访活动。
    7月2日早6点,当城市还在沉寂中时,红色之旅踏访团已经整装待发了。身着印有“变化在眼前,希望在心中”鲜明字样的红色文化衫,30余人的队伍精神抖擞,群情振奋。偌大的哈尔滨火车站,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特色鲜明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经过近四个小时的乘车,踏访团到达本次行程第一站——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南27公里处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原始自然生态保护如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站的踏访,让团员们真切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蕴涵,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原因所在。
    7月2日下午1时,踏访团奔赴本次行程的第二站——江桥抗战遗址所在地泰来县江桥镇。在行车的90分钟时间里,全体团员不顾旅途的疲惫,抓紧时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歌.红诗会。手捧自己印制的“红歌.红诗集”,心怀对党和祖国的赤情,通过个人、组合、教研室、全员等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等多支鼓舞士气的红歌;吟诵了《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周总理,你在哪里》、《乡愁》等多首涤荡人心的红诗。在被红歌.红诗浸润的心绪激情澎湃之时,团员们来到“江桥抗战”遗址和纪念馆。1931年11月4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之际,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就胸怀“还我河山”的赤子之情,率部与入侵日军激战,从而打响了全国有组织的武装抗战第一枪——江桥抗战。就在江桥抗战纪念馆内,面对马占山将军高大的铜像,心怀对红色历史的铭记、对现实责任的担当、对美好未来的瞩望,团员们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二十几颗心田内一齐涌动着努力担当社会责任、全心全意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情怀。
    7月3日上午,踏访团来到素有“龙江第一村”美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兴十四村位于我省西北部、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西临内蒙古自治区,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从昔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和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村”,到今日幅员4.2万亩(其中耕地2.462万亩、人工树林1.3万亩),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标杆村,和拥有35家企事业单位、2000多名员工、11亿多元总资产的黑龙江富华集团的巨变,兴十四村55年来走过的不寻常道路,镌刻着“解放思想”、“求索创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这些时代语汇,也生动映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变的历程。在这里,团员们深刻体会了改革开放方略的伟大;特别是与兴十四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普然的“面对面”访谈提问,从农业生产到企业规划、从发展教育到医疗保障、从经济发展到文化事业,解决了很多困惑在教师心间的问题。而这些又正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需直面的问题。
当踏访团回到出发地——哈尔滨火车站时,已经是7月3日晚7时了。两整天的踏访活动,行程紧张,内容丰富。尽管它也带给团员们旅途的疲惫,但一路风尘一路收获:团员们切身体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重新认识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教师的重要意义,更加明确了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事业中所应承担的特殊使命。他们精心收藏起红色文化衫和红歌.红诗集,将把本次行程获得的“第一手”素材带进课堂,将教师的收获转化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将把本次行程获得的深刻感悟融合到教学、科研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收集整理、思考探询更多的问题,以使下次踏访活动载满更沉甸甸的收获……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思政课教研部教师到林大马列教研部学习交流
下一篇:思政课教研部开展社会考察活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