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阴祖峰:时值岁尾,雪寒天冷,但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培训指导中心笑声朗朗,暖意融融。这里生活着70多个特殊的“孩子”,他们虽然已经成年,但智商却仅为正常人的5—7岁水平。他们在24位老师的陪伴下,接受生活照料、生存和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培训与职业康复,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简单生产劳动。
作为哈市首家关爱残疾人助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中心提出“为了你,我愿意”的奉献理念,以志愿精神凝聚爱心力量,培养并吸纳了大批来自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在他们的陪伴下,这群特殊的“孩子”被平等对待,享受着更多关爱。
七位“故事妈妈”的20册绘本书
尽管路滑难行,但梁爽、张春晶、王琪、张素玲四位妈妈仍准时来到教室,于早9点开始了每周两次的绘本阅读课。这次讲的是《洋葱头的秘密》,她们特地带来洋葱、香菜和芹菜,让“孩子”们通过嗅觉来进行区别。“这些‘孩子’不同,他们需要具象思维,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以及眼神、肢体上的交流。”因此,两个小时的课,妈妈比“孩子”们更兴奋。
据介绍,“妈妈读书会”的七位成员均为高校教师,她们希望能够通过与“孩子”一同阅读绘本的方式介绍生活和社会常识,“最重要的是,亲子阅读是一种陪伴,这是他们所缺失的”。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她们于今年10月初开始这个名为“幸福的种子”的公益项目。“我们精选了20册绘本,阅读的过程不是教育,而是渗透和影响。”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妈妈们也对教育自己子女有了全新的认知。“志愿服务与我们起先想的并不完全一样——奉献的同时也在得到,我们和‘孩子’都是受益者!”梁爽说。
坚持不懈的6年和13.2公里
志愿者们用时间和距离表达着他们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马波是齿轮厂的一名工人,他于2009年组建了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六年来,他始终坚持志愿服务,白天联系活动场地、购买活动道具,晚间编写活动策划与预案。谈及付出的辛苦,他说:“我希望能尽我所能,让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张恒硕是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每周他都亲自带着学弟、学妹们从13.2公里外的学校来到中心进行志愿服务。两年来,他从未耽误过一次。
“从自己做起,先做个好人,带动一个好人就是两个好人,两个好人带动两个好人就是四个好人……坚持下去,社会中的好人就会越来越多……”党士龙老师介绍说,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中心为一切愿意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人员提供指导和助残志愿实践的机会,创设了“智障青年俱乐部”、“志愿者帮教室”,指导八个主城区残联设立了44个街道、乡镇“残疾人托养服务站”,引导更多志愿者规范、有效、持续地开展志愿服务。
三千名大学生的52堂课
“胡萝卜做鼻子,眉毛弯弯他在笑”,黑大西语学院志愿者协会的吕佳男耐心地握着小丽的手,教她画着雪人。“刚开始的时候会反感或者害怕,接触久了会怜悯,但中心老师说要平等地看待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一切从受助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志愿服务资源浪费或变成受助者的负担,为此,中心设置了读写认知、心理辅导、生活技能、劳动技能、文艺体育五大类共52个志愿服务实践课堂,引导大学生们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技能担任“孩子”们的“陪读”。如今,每周一、二、三、四的下午,都有大学生来到实践课堂陪伴孩子们在模拟银行、邮局、超市里进行生活实践,从事推拿、手工制作等日常工作,进行乒乓球、地滚球等体育锻炼。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动下,中心也因此充满活力——这是一种能被轻易感受到的正能量。”中心副主任付慧娟介绍说,中心已先后与全市18所大中专院校志愿者服务队建立联系;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中心开展了500余次的志愿助残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