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出版的《黑龙江日报》要闻版以《紧扣时代脉搏 推动转型发展——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为题,全方位报道了我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全文如下:
紧扣时代脉搏 推动转型发展
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本报记者 韩雪
当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大幕拉起,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足音也日益强劲。从这里,将培养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最亟需、最紧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随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驻马店召开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会上,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校长张洪田代表参加论坛的178所高校宣读了论坛重要成果——“驻马店共识”,表达了共同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在这场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为切入点的教育大变革中,黑龙江工程学院紧扣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积极推进转型,在全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又一次站在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舞台的聚光灯下,走在了改革的前面,成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领跑者。
构建人才成长通道
多样化生源、多渠道培养、个性化成长
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向“新型大学”转型发展,学校积极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国外应用科技大学共建黑龙江省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根据多样化生源结构,按照“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思路,积极探索构建“3+2”、“5+2”、“2+4”等多样化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模式和个性化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方案,打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通道。
学校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建了“汽车制造与维护”、“交通运输与管理”等紧缺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基地。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社区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为社会提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场所,形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未来将重点依托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德国、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一对一合作,推动合作办学、专业共建、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全面提升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发展
学校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与构建,深化校企、校地、校院、校校合作等合作育人模式,全面转变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方式。学校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瑞士徕卡公司等10余家国际大公司共建了CAT实验室、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等多个专业特色实验室和“丰田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等多个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基地。近两年,学校建设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联合建设了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企业还冠名赞助了“龙建杯”、“徕卡杯”等技术技能大赛,在省内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规划建设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心,并将启动海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学校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了“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等多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立地”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研究,参与完成了“哈尔滨城市智慧管网建设”、“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光电子技术应用”、“寒区特种涂料研发”等多个项目。依托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带领学生承揽企业生产任务,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产教融合。近两年,师生完成了InSAR技术监测地表沉降等30余项科技研发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充实的科技服务体系,使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单一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到服务地方发展的转型。
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提升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需求和就业的导向。学校深入把握这一特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坚持面向一线、面向职场,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了专业主干课程,拓展和丰富了模块课程,并将课程中“概念化、陈旧化、空洞化”的内容向“问题化、前沿化、务实化”进行了转变。加强了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一一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校企联合修订了企业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方案和实施计划,把需要在企业中完成的能力培养工作提前完成。同时,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引进多门“慕课”,建设了微课和资源共享课程,设立改革专项,鼓励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不断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步伐,建设了一批智能教室,改造了传统教室,使课堂环境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与哈尔滨移动公司合作,在年底前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学校依托致用(虚拟)学院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今年还规划了一栋办公楼作为科技创新园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工程文化教育
培育具有工程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
转型发展中,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文化育人载体,通过构建“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建设体系,全面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培育具有工程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自觉地承担起了大学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学校改革了专业教育内容,将包含人文、环境、审美等内涵丰富的工程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加强工程文化课程建设,丰富了“工程伦理”、“道路桥梁与文化”等工程文化课程门类。开设了“明德讲坛”、“求真论坛”、“工程讲坛”等学术讲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讲座。成立了工程文化教育中心,组建了工程文化教育研究专家组,一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成果相继发表。2012年,学校建成了全国首家工程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功能为一体,通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现和传承了工程文化的深刻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担负起一名工程师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使命,承担起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以及坚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的责任。
“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始终如一的办学定位。多年来,学校立足区域,扎根龙江,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坚定不移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乐动(中国)连续多年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去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荣誉称号。